在当代社会,“不消费即可耻”的论调不时在社交媒体中回响,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消费者为花艺课程、手作体验等精神满足型消费买单。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悖论:在以“双循环”战略强调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压舱石,却也可能延续着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笔下“新穷人”的异化焦虑。
这种张力引出了一个核心命题:内循环战略不能简单等同于消费主义的狂欢,真正的消费升级需要在经济动能与个体价值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本文将深入探讨政策语境下消费形态的演变、鲍曼理论的当代回响,并提出构建经济动能与个体福祉共生机制的破局之道。
内循环战略的深入落地,正在催生中国消费市场显著的结构性变革。
首先,中国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消费分级”**特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在下沉市场的崛起,印证了中低收入群体对高性价比商品的执着追求。与此同时,中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35%的份额(2019年数据),又清晰地彰显着高收入群体的层级跃升和高端消费需求。
这种分化打破了传统“一刀切”的消费认知,使得“贫穷”的定义愈发复杂。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相对短缺,也涵盖了消费选择中的阶层区隔和心理认知差异。理解这种分级,是认识当前消费格局的基础。
其次,主流消费群体正在经历从“消费主义”到**“理性悦己”**的观念迭代。例如,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老年兴趣类消费订单同比增长显著,许多退休个体为书法班和国风丝巾付费。同时,三四线城市的“陶艺+咖啡”小店周末客流量可观,也印证了消费者对体验型服务的需求。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了消费目的的转向:从过去的彰显身份的“面子消费”,正逐步转变为追求精神满足的“体验消费”。正如《市场星报社》观察到的,“悦己消费”已不再是青年专属,而是扩展至全龄群体,其内涵也从单纯的物质购买升级为情绪赋能和自我实现。这种理性化趋势为破解鲍曼笔下的消费异化提供了现实可能。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深刻警示,消费社会的核心机制在于让多数人“感觉自己贫穷”。即便个体在物质上已然丰裕,但只要无法持续参与不断升级的消费竞赛,仍会被社会贴上“新穷人”的标签,陷入一种身份焦虑。
这一论断在数字化时代衍生出新的表现形式。李国健教授指出,数字技术与消费主义的融合催生了**“新消费主义”**。通过算法推荐、虚假评论、大数据营销等手段,数字平台能够操控用户心理,制造永无止境的欲望循环。曾引发公众反感的某些将消费能力与个人价值直接挂钩的言论,本质上正是这种逻辑的极端暴露——它们构成了一种对“非合格消费者”的系统性排斥。
然而,内循环政策所推动的消费升级,正在悄然消解这种异化逻辑。财经战略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数字化平台在提供精准匹配供需服务、培育新业态的同时,也正在将消费从单纯的“欲望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当智能马桶成交额大幅增长、国际进口品牌家具销量激增(以2020年“618”数据为例),这些消费行为不再是盲目的符号追逐,而是对生活品质的真实改善和功能性需求的满足。这种转变印证了鲍曼理论的另一重要启示:深入理解消费社会的规则和运作机制,恰恰是突破其束缚、实现个体自主消费的起点。
要真正走出当前消费市场的悖论,需要政策、市场与个体在多个层面协同发力。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警惕将“刺激消费”简单等同于“鼓励花钱”,而需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消费生态。正如财经战略研究院所建议,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治理虚假评论等措施,引导平台经济成为**“理性消费的载体”而非“异化工具”**。例如,对直播带货中的夸大宣传进行规制,确保消费者获得真实透明的决策依据,才能避免“新穷人”焦虑的进一步蔓延。
在社会层面,亟需构建多元化的价值评价体系,以打破“消费能力=个人价值”的单一逻辑。当个体为花艺课程、手作体验等非物质性消费买单,并因此获得的精神满足和个人成长能够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当“理性悦己”成为新的文化潮流时,消费就会从过去衡量社会分层的“标尺”,回归到提升生活品质、实现自我表达的“手段”。这种深层的文化转向,与内循环战略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终极目标高度契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
对个体而言,突围消费异化的关键在于清晰把握**“需求”与“欲望”的边界**。理性消费并非拒绝消费,而是拒绝被消费主义操控。例如,当代消费者不再仅仅将价格作为消费的首要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意、技术创新以及其所带来的情绪价值。从为陶瓷杯的治愈感买单,到为花艺课的放松价值付费,这种**“悦己而不盲从”**的态度,正是对抗“新穷人”焦虑的最佳实践。它代表了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转变,从符号追逐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内循环战略下的消费升级,最终不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消费竞赛,而是一次回归生活本质的价值重构。当政策制定者致力于营造理性消费的生态,当市场主体专注于创造真实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当每个个体都能在消费中实现自我表达而非自我异化,“新穷人”的标签终将被撕下,消费将真正成为连接经济繁荣与个体幸福的纽带。这既是内循环战略的深层要义,也是消费社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