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深远启示

引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诺奖殊荣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约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洪(Philippe Aghion)和彼得·霍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在理解创新如何通过“创造性破坏”驱动长期经济增长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们学术成就的肯定,更在全球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的当下,为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本质与未来路径提供了深刻洞见。本文将综合分析他们的核心理论、实证依据、政策含义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期全面理解这一重要奖项的深远意义。

一、核心理论:内生增长与创造性破坏

传统经济学理论常受“收益递减”规律的束缚,难以充分解释经济为何能够长期保持持续增长。莫基尔、阿洪和霍伊特的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突破。

菲利普·阿洪和彼得·霍伊特在1992年发表于《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的开创性论文中,构建了一种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强调,经济增长并非外生因素推动,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的研发(R&D)投资所驱动。这些投资促成了持续的创新,例如新专利的涌现,进而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一创新驱动机制的核心概念,正是由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1942年提出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它描述了一种动态过程:新的技术、产品或商业模式不断取代过时、低效的现有体系,从而激发经济的活力,推动结构性变革和持续增长。例如,工业革命期间从蒸汽机到电力的转变,正是这一机制在历史上的典型例证。

历史学家约尔·莫基尔则通过其扎实的实证研究,为这一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他关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分析强调,技术突破——特别是那些得益于教育普及、健全制度支持和深刻文化转变的创新——标志着全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实现了持续增长。这一观点在《维基百科》关于工业革命的条目(更新于2025年10月14日)中亦有详细阐述。莫基尔的工作有效地将经济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为理解现代增长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证证据与经济影响的深度分析

莫基尔、阿洪和霍伊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实证数据支持,其经济影响也显而易见。

《纽约时报》2025年10月13日的报道援引的跨国研究显示,以专利活动衡量,创新驱动型经济体在发达国家中展现出1-2%的年均GDP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体。这直接印证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预算模型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移民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指出,在美国顶级大学获得的专利中,有高达76%是由移民贡献的,且移民的专利率是本地人的两倍。这一发现有力支持了莫基尔长期倡导的观点,即移民是重要的创新驱动力。这一观点在诺奖宣布时的评论中也得到了肯定。

“创造性破坏”模型不仅解释了长期增长,也深刻揭示了短期经济转型中的波动。根据《Investopedia》2003年关于创造性破坏的文章,创新虽然在长期内显著提升生产力,但其过程可能导致阶段性的就业结构调整。例如,工业革命期间,新的机器生产导致大量手工劳动被淘汰。然而,从宏观角度看,这种破坏的净效应是积极的。历史数据显示,人类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莫基尔将其归因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技术领导地位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和德国,新兴工业国家通过创新获得了增长优势。

三、现代时代的政策启示与制度构建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如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和绿色技术转型,带来了及时的政策指引。

莫基尔、阿洪和霍伊特的研究强调了政府在鼓励研发投入、优化教育体系以及推行开放的移民政策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阿洪对保护主义和关税的警示,据《纽约时报》报道,与当前关于贸易壁垒的全球性辩论高度契合。他指出,贸易壁垒可能通过限制全球人才流动和市场准入,从而抑制创新活力。

莫基尔的历史分析进一步强调,健全的制度框架对创新至关重要。例如,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的兴盛,便得益于当时相对分散的政治结构。《维基百科》相关条目指出,欧洲分散的政治权力体系为“防止经济停滞提供了天然的保险”,这与当时中央集权程度较高的中国或印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启示我们,在当今世界,特别是面对AI等颠覆性技术的浪潮,培养竞争性、分散的创新生态系统可能成为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策略。这一经验教训对于制定前瞻性的AI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挑战、权衡与未来展望

尽管创新驱动增长的框架具有深远意义,但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批评。

《Investopedia》的文章承认,“创造性破坏”在短期内可能加剧不平等,因为那些技能被淘汰的工人可能需要时间甚至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研究亦指出,开放移民政策虽然在长期带来巨大的创新红利,但也伴随着短期内的财政成本,例如非英语儿童的教育开支。然而,长期来看,移民所带来的经济流动性和创新活力通常能够抵消这些成本。

应对这些权衡需要针对性的政策干预。例如,政府可以投资于大规模的再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为受技术变革影响的工人提供支持,以确保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并减少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论:面向21世纪的创新蓝图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莫基尔、阿洪和霍伊特,深刻凸显了创新和创造性破坏在驱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他们的理论洞察根植于严谨的历史分析,并通过丰富的实证证据得到反复验证,为全球经济体如何在技术前沿时代实现持续繁荣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面对AI、气候变化和人口结构调整等21世纪的宏大挑战,他们的见解强调了持续投资于教育、维护开放的移民政策以及构建适应性强、鼓励竞争的制度体系的重要性。这一奖项不仅是对过往学术贡献的至高表彰,更是为我们构建一个创新驱动、充满活力的未来经济指明了方向。

❤️ 文章皆为原创,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