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性生存的桎梏:北方县城进取心消亡的深层解剖

引言:清晨的县城,进取心的“消亡序曲”

清晨六点的北方县城,主干道上的早餐摊冒着热气,穿校服的学生骑着电动车穿梭,而街角公园的长椅上,几位穿着夹克的中年男人正讨论着“谁家孩子考上了乡镇公务员”——这一幕寻常景象,恰是县城生存逻辑的缩影。

作为转型期中国的“微观标本”,北方县城既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权力惯性”,又未能充分融入市场经济的“活力浪潮”,形成了以“编制崇拜”为核心的**“权力性生存”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体制内外的生存鸿沟日益凸显,无论手握“铁饭碗”者还是挣扎于市场边缘者,都陷入了“进取心集体消亡”的困境。本文将从生存逻辑、二元结构、精神困境三个维度,剖析北方县城进取心消亡的深层机理,揭示转型期县域社会的发展迷思。

一、权力性生存:编制崇拜背后的历史惯性与价值排序

在北方县城的社会认知中,“编制”绝非简单的职业选择,而是一套关乎身份、尊严与生存资源的“价值坐标系”。这套坐标系的核心排序——公务员>事业编>国企职工>体制外群体,并非凭空产生,而是计划经济时代“权力全能主义”的历史遗产,其本质是“权力性生存”逻辑的延续。

(一)历史溯源:从“计划全能”到“编制余晖”

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中国社会实行“统包统配”的计划经济体制,权力几乎掌控所有生存资源:教育由国家统筹,毕业由政府分配,住房靠单位调配,甚至婚姻、医疗都与“单位身份”深度绑定。彼时,“体制内”意味着稳定、保障与社会地位,“体制外”则等同于“边缘”与“风险”。这种“权力安排一切”的生存模式,在北方县城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相较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南方县城,北方县城因工业基础薄弱、市场经济渗透缓慢,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权力记忆”更为依赖。

即便历经四十余年改革开放,这种记忆仍未褪色。在北方县城,“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绝非互联网调侃,而是扎根现实的生存共识。某县域人才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该县公务员报考人数达4300人,平均竞争比38: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事业单位招聘中,即便月薪仅3000元的小学教师岗位,也吸引了数百名本科毕业生报考。这种激烈竞争的背后,是县城居民对“权力关联”的执念——体制内身份不仅意味着稳定的收入,更意味着隐性的资源调配权:子女入学可依托“系统内关系”进入优质学校,就医能通过“熟人网络”优先挂号,甚至日常办事也能享受“便捷通道”。正如县城一位退休干部所言:“在咱这儿,编制不是工作,是‘护身符’,是‘人脉网’,没有这个,你就算赚再多钱,也抬不起头。”

(二)价值异化:权力标尺下的“生存鄙视链”

“权力性生存”逻辑的直接后果,是价值评价体系的严重异化——权力关联度取代能力、成就,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在县城的社交场景中,“你在哪上班”的潜台词其实是“你有多大权力关联”:公务员谈论“分管领域”时的微妙优越感,事业编提及“单位层级”时的暗自比较,都折射出权力标尺的渗透。而体制外群体,即便通过经商实现财富积累,也难以获得同等的社会尊重——开连锁超市的老板会被评价“不过是个个体户”,经营餐饮的创业者会被调侃“没正经工作”,甚至自由职业者会被投以“类似看待智障”的异样目光。

这种价值异化与一线城市的“市场性生存”形成鲜明对比。在北上广深等城市,个人价值的核心评价标准是“市场价值”:程序员凭借技术能力获得高薪,创业者依靠商业创新实现阶层跃升,艺术家通过作品影响力赢得尊重——权力身份虽仍有作用,但已不再是显性规则。然而,“市场性生存”也存在自身局限:过度侧重金钱维度的评价体系,催生了“庸俗物质主义”,部分人沦为“打工牛马”,陷入“996福报”的异化困境;同时,市场的强不确定性带来失业、破产等风险,让“稳定”成为稀缺资源。文中提出的“从市场性生存走向精神性生存”,无疑是更理想的方向,但对北方县城而言,连“权力性生存”向“市场性生存”的过渡都步履维艰。

二、二元鸿沟:体制内外的生存状态与机会壁垒

历经四十余年社会转型,北方县城的“城乡二元结构”虽有所松动,但“体制内外二元结构”却愈发固化。体制内与体制外群体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两个世界”的天壤之别,这种鸿沟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状态与发展机会上。

(一)体制内:特权边缘层的“安稳与沉默”

县城体制内群体,构成了“权力性生存”体系的核心受益者。他们的优势并非源于高薪(多数基层公务员月薪不足5000元),而是源于“权力关联”带来的隐性福利与生存确定性:

某县城税务局公务员的自述颇具代表性:“我今年42岁,在单位干了18年,还是个副主任科员。以前还想拼拼,后来发现没背景根本没用。现在就盼着到点下班,陪孩子写作业,周末钓钓鱼,不出错就行。”这种“沉默的安稳”,正是县城体制内群体的普遍写照。

(二)体制外:生存边缘层的“窘迫与挣扎”

与体制内的“安稳”形成鲜明对比,县城体制外群体陷入了“机会匮乏”与“生存焦虑”的双重困境。受限于县域经济结构(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高端产业与创新动能),体制外群体的职业选择极为狭窄,主要集中于两大领域:

更严峻的是,体制外群体几乎没有“向上流动”的通道:创业风险极高——县城消费市场有限,同质化竞争激烈,某县城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当地餐饮行业三年存活率不足12%,多数创业者投入的“一辈子积蓄”在一年内便亏损殆尽;技能提升无路径——县城缺乏职业培训资源,年轻人若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跨界发展无机会——由于权力与市场的边界模糊,优质资源(如商业地段、项目合作)多向体制内关联者倾斜,普通个体户难以获得公平竞争机会。

一位在县城开小餐馆的老板无奈表示:“我这店开了五年,每年赚的钱刚够养家。想扩大规模,却拿不到好地段的商铺(都被‘有关系的人’占了);想搞线上外卖,又不懂运营。只能守着这小店,走一步看一步。”这种“想改变却无路径”的窘迫,是县城体制外群体的共同困境。

三、进取心消亡:双重困境下的精神沉沦与选择固化

无论是体制内的“安稳者”,还是体制外的“挣扎者”,北方县城群体都普遍失去了“主动突破现状的进取心”。这种精神沉沦并非偶然,而是“权力性生存”逻辑与现实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成因呈现出不同的轨迹。

(一)体制内:仕途天花板与风险规避的“双重抑制”

体制内群体的进取心消亡,根源在于对“权力性生存”规则的深刻认知与被动适应:

在“天花板”与“风险”的双重抑制下,体制内群体逐渐放弃了“主动突破”的念头,转而以“沉默、安稳”为生存策略,进取心在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中被消磨殆尽。

(二)体制外:现实打击与内卷示范的“三重碾压”

体制外群体的进取心消亡,是“传统经验失效”“创业风险高企”“内卷示范冲击”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

(三)年轻人的“考公执念”:单一选择背后的生存焦虑

县城进取心消亡的最直观表现,是年轻人职业选择的高度单一化——“考公”成为几乎唯一的目标。在北方县城的大学校园与社区中,“考公培训班”随处可见,图书馆、自习室里坐满了备考的年轻人。即便连续多次落榜,多数人仍选择“二战”“三战”,拒绝“去大城市闯一闯”的建议。

一位连续两年考公失利的县城青年坦言:“我不是不想去大城市, but 大城市房价高、压力大,而且没背景没人脉,很难站稳脚跟。考公虽然难,但只要考上了,一辈子就稳了。爸妈也劝我,女孩子家,稳定最重要。”这种“考公执念”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极度恐惧——在“权力性生存”逻辑主导的县城,“编制”是唯一能提供“生存安全感”的选项,其他路径都被视为“不稳定、无价值”。这种选择的单一化,进一步加剧了县城的“进取心荒漠”——当所有年轻人都将精力投入“考公内卷”,无人愿意尝试创业、创新、跨界发展时,县域社会的活力便会逐渐枯竭。

四、困局反思:权力性生存的恶性循环与突围可能

北方县城当前的生存状态,可概括为“权力性生存→转型停滞→阶层固化→进取心消亡”的恶性循环:权力性生存逻辑抑制了市场活力,导致县域经济难以完成向“市场性生存”的转型;转型停滞使得优质资源集中于体制内,加剧阶层固化;阶层固化让个体失去“突破现状”的希望,最终导致进取心集体消亡。要打破这一循环,需从三个层面寻求突破:

(一)打破权力垄断,激活市场活力

县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过度介入市场”,导致资源配置失衡。未来需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打破“权力关联”对市场的垄断:一方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隐性壁垒”,让体制外群体获得平等的资源 access 机会;另一方面,培育新兴产业(如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数字经济),拓宽职业选择空间,让年轻人看到“多元发展”的可能。

(二)重构价值体系,摆脱编制崇拜

“编制崇拜”的本质是价值评价体系的单一化。需通过教育普及、文化传播,引导县城居民建立“多元价值观”:既肯定体制内工作的稳定,也尊重市场主体的创新;既重视“权力关联”的资源,也认可“个人能力”的价值。唯有让“创业成功”“技术精湛”“艺术卓越”都能获得社会尊重,才能激发个体的进取心。

(三)畅通流动渠道,释放青年活力

年轻人是县域社会的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为县城青年提供“向上流动”的通道:一方面,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体制外群体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搭建“返乡创业”支持平台,提供资金、技术、场地等扶持,让年轻人敢于“跳出考公舒适区”,尝试多元职业选择。

结语

北方县城的进取心消亡,并非“个体懒惰”的结果,而是“权力性生存”体制与转型期现实压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在这片土地上,“编制”既是安稳的“护身符”,也是禁锢活力的“枷锁”;“安稳”既是生存的“避风港”,也是进取的“坟墓”。要让县城重新焕发生机,不仅需要经济层面的转型,更需要价值层面的革新——打破“权力至上”的认知惯性,构建“多元包容”的生存生态。唯有如此,北方县城才能走出“稳定但停滞”的困局,让进取心重新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毕竟,一个社会的希望,永远在于那些“敢于突破现状的勇气”,而非“甘于平庸的安稳”。

❤️ 文章皆为原创,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